首页 > 计划总结 > 学校工作计划总结

在“桥文化教育”拓展课程开发中追求特色
作者(来源):xpxx    发布时间:2008-12-09

 

徐浦小学成立于19987月,坐落在徐浦大桥脚下,是徐汇区办学历史最短的一所小学,也是徐汇区最南面的一所小学。我校以桥名为校名,校名凸现出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我校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制定了“站稳脚,求发展,创优质”的三部曲。在求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结合校情寻找办学发展增长点,以项目求突破,以项目求特色。目前我校以“桥文化教育”拓展课程作为特色建设的一个项目,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探索特色建设之路。

我校设立这一课程基于以下考虑:1、这一课程是对教师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的挑战。通过开发“桥文化教育”课程,发挥校本培训和学习型组织的功能,不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专业能力。2、“桥文化教育”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文化:(1)、大众文化——大众建造、大众保养、大众使用。(2)、不断创造发展中的文化。有人用诗画赞美它,有人用影视表现它,有人用故事传播它,桥文化的积淀越来越深厚。

一、 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学生喜欢,教师舒畅,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是我校的办学目标,“桥文化教育”系列课程是学校办学目标落实的一个载体。我们设计的通过开发“桥文化教育”课程,借助桥实实在在的客观构建,挖掘其蕴含的丰富内涵,为“两纲”教育进课堂形成真实的载体与渠道,并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目标有:

1.通过开发“桥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华泾镇的社区资源,整合校内外其他资源,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通过参与“桥文化教育”校本课程,贯彻“两纲”精神,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整体综合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通过开设“桥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专业能力。

二、 积极参与,挖掘潜能

1、调查研究,正确定位

在我校三年发展规划“学生素质”篇中,我们强调要强化学生体验性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一个序列。希望通过拓展课程的开设与实践,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实施“桥文化教育”课程方案前,我校对学生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范围覆盖15年级全体学生:

1、你喜欢桥吗?

A、很喜欢 56  B、较喜欢 26  C、一般 18  D、没有不喜欢

2、你最想了解桥的哪些知识(方面)(多选)

A、桥的历史 50B、桥的种类 22  C、桥名的由来 42 D、桥的结构 26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校把课程目标定位于“三会”上,即会合作、会提问、会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从中获得快乐的感悟。为了培养学生勤奋自觉的学习态度,我们实施档案袋评价和课程学习评价表,尝试在档案袋中放入不同的材料或学生的经历,它既反映了评价的差异性,更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2、结合校情,精心选材

我们结合学生问卷情况,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15年级校本课程,将教材分成4大类:乡土教材类、综合知识类、考察活动类和工艺美术制作类。在立意上,以“真”和“美”的结合来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真”是原则,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了“黄浦江上的桥”、“奇妙的桥”、“古桥文化”、“桥的童谣创作”等15个二级科目,使学生从直接观察、触摸到的桥着手,拓展“桥”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感悟桥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在操作上,以“实”和“巧”的结合体现活动组织的趣味性。实施课程中,我们注重环节相扣的设计,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注重生命教育的体验,注重科技教育的推进,注重孩子对现代发展兴趣的投入,形成学生有感而发的“体验”,由情而动的“冲动”(局面)。如在乡土教材中,我们设计了“华泾社区过去的桥”、“华泾镇现有各桥知多少”、“华泾镇未来发展蓝图”等课时,了解华泾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从热爱家乡开始进行“两纲”教育。

3、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学校特色发展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任何特色的构建与发展,都是一个要通过一定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并不断向教育终极目标靠近的过程。在“桥文化教育”课程中,我们老师设计了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信息调查、资料收集、访谈整理、动作制作等实践活动。如,通过桥之形——了解桥的结构,桥之趣——了解造桥材料,桥之魂——寻找造桥科学家与英雄,桥之事——知晓桥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统整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文明。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唱童谣、吟诗歌、讲故事、做游戏以及实地考察、动手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如,一年级学生进校后的第一节课是《我在校园看大桥》,五年级的最后一节课是创意制作——《“给母校留下一座桥”》,以“桥文化教育”贯穿学生五年发展的始终,他给母校留下的是一座真实有形的桥,但刻在他心中不断形成、绘就的有可能是会合作、勤思考、会学习的无形之桥。

三、合作学习,提升能力

1、鼓励参与,分工协作

明确参与意义:1)、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是教师“一专多能”实践的新载体,从培养学科型教师向综合型、复合型教师转变。(2)、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从学历达标向专业化发展转变;

实施可能分析:1)、上海名桥、史桥、天桥、新桥众多,学校就坐落在著名的徐浦大桥脚下,加上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分布广,孩子们观桥多、走桥多,对桥的体验多,说桥讲桥的多。(2)、调查问卷中显示,孩子们对桥有着浓厚的兴趣,低年级98%的孩子,高年级82%的孩子想进一步了解桥,他们想知道桥更多桥的历史、桥名的由来、桥之最、桥的结构等等。

组成实践队伍:初步形成“金字塔型”的“桥文化教育”拓展教学的师资队伍:课程决策者——课程组织者——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16位老师分工协作,一起推进。课程决策者: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课程组织者:教研组长和年级负责人,组织实施并负责校本培训,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广泛收集、梳理“桥文化教育”的相关资料,通过学校网站构建“桥文化教育”信息库。课程实施者定期以“一课、一议、一改”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制定与修改校本课程的内容,积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

2、合作学习,各取所需

    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外出学习路程远,耗费时间长。平行班少,缺乏备课组层面对具体教学的研讨。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对教学知识体系不熟悉、不清晰,而且教学实践经验匮乏。

▲形成学习氛围:有共同的探讨内容,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探索学习途径:

1)、个人学习:自学拓展型课程理论(指导纲要、教研员下发、外来的),收集“桥文化教育”资料(桥的史略、桥的设计、桥的诗文、桥的科技)——共享、选择

2)、专家讲座:解决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和校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拓展课和基础性课程的区分)。

3)、小组组合或自由交谈:A、共享信息、教育资源等。B、课堂教学案例分析C、课堂教学难点探讨。D、教学一得交流。E、下阶段主攻方向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老师有以下变化:

1、态度上:被动上→主动上

2、观念上:控制学生、灌输知识→指导学生、建构知识

3、能力上:不会上→能够上

材料收集:多而杂→针对性、实用性强(基础课的模式→有点像拓展课)

内容安排:切入口大、材料堆砌→切入口小、注重预设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兼顾(搭易拉罐:桥的高度与垂直度有关)

课堂评价:笼统表扬学生→ 不轻易否定学生不太成熟的想法,大力肯定学生超越老师的想法(结合“三会”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泛泛而谈→抓住问题或细节,提出建议或想法。学校特色是需要外显标志的,更需要的是特色内化。特色是由内而外的魅力,是由外及内的风采。我校将在今后结合小幼部的增设,十年校庆等工作,处理好特色外显与内化的辩证统一,在尊重身份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桥文化”教育特色项目,搭建起学校与社区,小学部与幼儿部,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发展的桥梁。

 

 

版权所有:徐浦小学信息网  1693457228460984.png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