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为了提高家长对传染病的认识,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减少传染病的得病率,现介绍一些春季保健知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手足口病:春季是好发季节,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春季家长应对幼儿的用品、玩具及时消毒,养成孩子讲卫生的好习惯。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风疹:常见的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系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在发病期间一定注意让孩子休息及必要的对症处理。为了减少幼儿的患病率,建议家长双休日不要带幼儿去公共场合玩耍。
*水痘:水痘是春季流行传染病,潜伏期10至21天 ,生水痘过程:由胸部、腹部,再扩展至全身,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一般不会留有疤痕。家长应防止孩子因痕痒难耐而抓破水泡,发生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猩红热:主要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家庭日常预防措施:
*适时增减衣服。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初春乍暖时,不要急于给孩子减衣,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
*讲究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应勤晒被褥和换衣服,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合理膳食。日常膳食中,除吃适量鱼、肉、鸡、蛋外,应多吃些乳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充足睡眠。春天易发生“春困”,应保证孩子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幼儿生长发育,又能增强幼儿免疫力。
*加强室外活动。春和日丽、万物生发,让孩子到室外活动,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增强幼儿造血及免疫功能。
*计划免疫。应按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幼儿常见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徐浦小学卫生室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