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儿童期发病率较高,6个月以内的婴儿很少发病,10岁以下的儿童是其主要侵袭对象。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阳光不足、空气不流通、人口拥挤的室内,较易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明显充血、扁桃体红肿,全身出现弥漫性密集针尖大小的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有瘙痒感。与一般的皮肤红斑不同,猩红热患者的红斑为全身弥漫性红斑,但口鼻周围不红,形成“口周苍白圈”,腋窝、肘窝、腹股沟部等皮肤皱褶处红斑颜色加深。红斑消退时会出现脱屑症状。
猩红热可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鼻窦炎、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家长如发现孩子出现猩红热症状,要尽早就医,及时治疗。
日常预防猩红热,应注意不要接触患者,加强锻炼,充分休息,提升机体抵抗力。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因此,预防性措施应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烧、喉咙痛、舌头明显变红、四肢和颈部出疹、皮肤粗糙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若已经患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
猩红热护理要点:
◆ 居室应通风,有条件时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以免发生并发症。
◆ 饮食可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在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
◆ 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
◆ 皮疹退后可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注意不要用手剥脱皮屑,以免引起感染。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在发病2~3周时注意小便颜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酱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减少,面部、四肢浮肿,以及出现关节红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