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促进 > 健康园地

9月防病提示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0-09-30


9月,天气逐渐凉爽,学校和托幼机构陆续开学,也将迎来中秋佳节。上海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应重点防控手足口病、登革热和食源性疾病。节气养生可关注白露和秋分。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多数宝宝突然起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随后在手、脚和口腔周围会出现水疱,症状较轻,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9月随着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学,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用“七步法”洗手、勤洗澡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注意对教室、卧室等孩子活动和居住的场所通风換气。合理搭配孩子的膳食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家长尽量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做好居家卫生清洁工作,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

食源性疾病

虽然9月气温略有下降,但仍有利于细菌繁殖,而且中秋小长假期间聚餐增加,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餐馆、食堂和家庭都应注意卫生状况。随着9月开学,还需要关注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在外就餐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

产品等食物。吃海鲜、涮羊肉等时,要彻底煮熟;蔬菜、水果要合理清洗、削皮。

饭菜吃多少做多少,如有剩余,在常温下保存一般不宜超过2小时;超过2小时的要放入冰箱保存,下次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冰箱不是保险箱,打开的果汁在冰箱中存放不能超过一天,熟食品需放置在半成品和生食品的上层,熟食放进冰箱时,建议用密封罐或保鲜膜封住餐盘。家里的刀具、餐具、砧板等要生熟分开,如实在做不到则要在加工下一个食品时彻底清洗消毒。

发生腹泻后怎么办?

一般腹泻症状能够自行缓解,如果症状无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并做到暂停上课上班,居家隔离休息。食品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被污染的食物不能继续食用,丢奔时需密封包裹。      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患者使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等,都要及时清洗并消毒,患者的餐饮具要和家人分开使用,并在用后清洗煮沸消毒(煮沸10-15分)。

儿童青少年道路交通安全

根据上海学生监测系统数据显示,道路交通事故是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都要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意外的发生。

预防措施

1.做好交通安全常识教育让孩子牢记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及交通安全常识,家长应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年岭较小的儿童过马路时,应由成人带领。告诚孩子不要在马路上踢球,溜旱冰、追逐打闹以及学骑自行车等。

2.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教。育孩子不能在汽车内打闹嬉戏,头手不能伸出窗外,待车停稳后再上下,儿童坐私家车,要乘坐在轿车后排且坐在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上;只有当儿童身高达到145cm,肩带和跨带到达儿童身体对应位置时才能使用成人安全带。

节气养生

今年9月将迎来两个节气一白露(9月8日)和秋分(9月23日)。白露过后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清晨草木上有了露水。秋分刚好是秋季节气九十天的中分点,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相等,气候已经真正进入到秋李适时添衣。

白露过后,虽然白天温度略有下降,但早晚转凉,要及时增添衣服,但是不能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身体的耐寒力。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秋冻不可冻腳,因为脚上分布着人体的重要经脉,并且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最为不畅。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晚上可以用温水泡泡脚,水要没过腳腕,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

养阴润肺防秋燥。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常会使人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口渴便秘、皮肤和口角出现干裂等。故秋季应注意多喝水,同时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精力充沛。锻炼身体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秋季主燥,这时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刺激,所以要特别关心肺,饮食上多选用梨、甘蔗、柚、枇杷、百合、银耳等,它们都有较好的养阴润肺功效。

饮食保胃迎佳节

9月之后,昼夜温差変大,是胃肠疾病高发的季节。要特别注意冑肠部保暖,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着凉引发不适。饮食上宜以清淡且富含维生素的素食为主,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少吃油腻食物,不宜过食寒凉之品和生冷瓜果。过敏体质之人要少食海鲜、羊肉等,以防触发秋季本就易发病的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哮喘等。此外,9月后恰逢中秋佳节,月饼品种琳满目,无一例外都是高热量,要注意适量吃,糖尿病病人尤其要注意哦!

 


版权所有:徐浦小学信息网  1693457228460984.png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37号